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推进《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创建一流大学战略规划(2011-2020)》(山大字【2012】3号)的实施,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内涵和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构建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
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学校每2年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
2.突出学院对本科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院长作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3.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开学前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1-2次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建立师生接待和座谈、调研制度,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各类突发问题。
4.完善落实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学年听课不少于4课时,学院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学年听课不少于8课时,及时提交听课记录,现场解决问题或将问题反馈给职能部门。
5.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结合大部制、学部制改革,建立本科生院等教学管理机制;充实和加强教务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完善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议事制度;加强校院两级督导员、学生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恢复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主体的教学基层组织,将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和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二、完善聘任考核机制,确保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
6. 坚持教师上岗和培训制度。推进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依托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轮训,逐步实行教师上岗准入制度和专项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进教师开课申请和试讲制度;加强评估和考核,对3年中有3次及以上教学评估排名后5%的教师进行停课培训,对培训后仍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教师实行转岗。选拔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健全研究生助教聘任、培训和管理制度。
7.完善教学型教授制度、设立首席教授岗位。继续设置教学型教授,完善评审、聘任和考核;加强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基础课教学需要;设立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核心课首席教授岗位(2级岗),全面负责教学、课程建设和管理,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首席教授和团队建设。
8.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力度。通过提高课时津贴、增加教研立项、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等措施,引导教师主动从事教学工作,营造尊师重教、以本科教学为荣的良好氛围。鼓励知名教授承担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每年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我最喜爱的课程”和“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对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质量高、教学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注1】
9.切实落实本科教学“一票否决制”。完善和落实教授任课和各类教师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和基本教学质量制度【注2】;完善教学事故认定处理机制;未完成本科教学基本工作量或教学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参与职称晋升和岗位评聘;对于应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而连续2年不承担的教师,不再聘任教授。
三、集成建设专业和课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0. 扎实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探索专业综合改革模式,重点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人才基地;重点建设10-15个国际化特色本科专业。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每4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促进重点建设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与国际接轨,其他专业应突出优势和特色;推进培养方案的开放,适应“三跨四经历”模式和国际化需要。
11. 推进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制定专业质量标准,每3年进行一次专业评估,按建设水平、影响力和社会需求等进行排序,对弱、差专业实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或停办,形成专业优化、调整和淘汰机制。以工科、医科专业为重点,积极申请国家认证和国际认证,争取5年左右时间有2-4个工科专业达到国际认证水平。
12. 依托课程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抓好以《论语》等儒学经典为代表的“国学修养” 模块通识核心课建设,组织编写出版系列化教材,形成和凝练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通识教育的课程特色和优势。构建系列化全英文课程,形成10个以上系列、200门以上的英文课程。用3年时间使全部课程基本信息进入课程中心平台,完成500门以上的高水平课程建设;近5年每年新建50门左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0门左右各类选修课程;通过重点培育和建设使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建设保持全国前列。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推进实践育人和创新教育
13. 探索和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改革大学英语、思政课、计算机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逐步使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力度支持教材建设,每年重点支持50-60种教材出版;形成教学内容定期更新的有效机制,专业课应适时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材;对各专业的基础课实施课程群改造。
14. 深化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进一步推进研究型、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每个专业每年至少增开2门研讨课程或基于问题的教学(PBL)、基于案例的教学(CBL)课程。积极推进综合考试改革,规范日常考核和成绩记录;改革评分办法,以课程为单元,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合理评定和记载学生的学习成绩【注3】;对基地专业和改革试点专业发放“荣誉专业”或者“荣誉学院”证书。
15.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按照国家标准修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实习教学评估,公布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与实验和实习经费的划拨、课时津贴等挂钩;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奖励和淘汰机制;利用国家级、校级创新基金和创新平台,构建全方位覆盖的创新教育体系,使参加各类创新的学生达到50%以上。
五、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多途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16. 多途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自主招生、在中学设立实验班提前介入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等举措,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新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以泰山学堂为引领和示范,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形成系统化创新模式;设立“国学班”,探索人文类拔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和卓越法律人才等应用人才培养,着力抓好与企业和医院、司法机构等部门的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推动各学院至少与1-2个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等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7. 继续深化“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所有本科专业为双学位和辅修专业,通过暑期学校和开放选课,推动本校学习经历建设。与国内名校和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实质性大学联盟,近5年每年扩大1-3所合作高校,增加合作交流和联合培养数量,推进学位互授、联授,使参与“第二校园学习经历”和“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各达到15%以上;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经历的层次和效益。
六、加大条件与制度建设力度,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8. 加强教学经费保障。保证教学研究、专业和课程建设、实验和实习等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学校事业性经费的增长;建立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机制,每年2月份提交上一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和绩效报告;加强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经费保障。
19.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加大投入,在3-5年内使教学基本条件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保养,使设备完好率高于95%;建立基本教学条件保障制度,杜绝其他部门和人员占用教室和教学实验室的现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由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优先保证教学需要;各类科研实验室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加大向本科生的开放,引导高水平师资、科研、条件等服务于本科教学。
20.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保障机制建设。适时修订、补充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严格规范教学计划的执行;深化学校、学院、专业、教师(课程)4层次评估;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等评估的主体地位;加强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建设,建立各学院和专业年度征求意见的制度;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定期公布;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生综合发展的评价机制。
注1:评选表彰办法
根据本文件精神,每年以通知方式布置评选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注2:基本教学工作量
按照人事处有关职称评聘和岗位职责的规定执行。
注3:课程成绩记载办法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惯例,出台新的考试成绩评定和记载办法。